关联于上述四个缺失,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的主张主要对应于社会结构的缺失。
宋代是中国礼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司马光、王安石、李觏等在礼学上皆有着很高的造诣,而二程也不例外。而法家认为,人性首先表现为自然本性,人与禽兽无异且都有追逐自利欲望的本能,这种欲望的无限性与满足人类欲望的有限性之间构成了社会共同体的基本矛盾。
上自古始,下逮五季,质文不同,罔不由是。世祖继起,不得不褒尚名节,故东汉之士多名节。[33] 程颢、程颐:《二程集》,《程氏遗书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2页。(《荀子·礼论》)应当承认,基于人性为恶的哲学主张为法家施政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但这种基础在儒家看来并非对人性本身的理解,而是来自外在的影响,如果单从自然欲望确立人性本质,必然将以暴力作为治国的主要手段。孔子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富人们什么都不缺,边际消费趋于零。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全世界的大萧条。分三家掌握,就无力出兵作战。其次,通过刺激富人奢侈消费,释放窖藏货币,增加市场货币流通(参见《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第二篇第八章),启动停滞的市场,增加就业。共放债三千万钱,三千万钟左右的粮食。
实现了共同富裕,人民当然拥戴如此贤能君王。当汉武帝陷入内外交困的绝境时,正是因为启用桑弘扬实施管仲的思想理论,才摆脱困境,走向辉煌(参见《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第一篇第四章)。
此时齐国已经出现生产过剩和生产短缺经济危机交替出现的恶性循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年景如果遇上丰收,农民丰收的粮食卖不出去,这时连猪狗都吃和人一样的粮食。因此,予之、夺之决定于国君(国家),贫之、富之也决定于国君。商品遇上大涨价,就是出十倍高价也买不到商品,人民需要得不到满足。分四家掌握,其国家一定灭亡。
四、利出一孔:为民争利的好思想 基于利出一孔的思想,管仲收回了国家的金融权,打击高利贷,为创业者提供低息贷款,供给生产资料。然而不敢者,法不使也。孔子对此高度赞扬他大仁大义: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
然而仍有人用费不足,钱不够用,这又是为什么呢?钱财被积聚起来了。第四,通过金融小微贷款,国家提供生产资料等方式扶持普通民众创业,摆脱贫困(参见《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第二篇第一章,第四章,第七章)。
相同土地,强者善于掌握。商人贱卖,国家跟着贱卖,物价下降了不能使之上升回归合理价格。
然则岂壤力固不足而食固不赡也哉?夫往岁之粜贱,狗彘食人食,故来岁之民不足也。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即通过九次国际峰会,实现了春秋时代罕见的天下和平,建立了统一的国际自由贸易市场(参见《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第一篇第二章)。[4] 所以管仲指出,若不改革,放纵资本操控市场,就会造成百倍的贫富悬殊: 年景有丰歉,故粮价有贵贱。统计一下产粮和存粮本来是够吃够用的。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本之事。
号令有缓急,故物价有高低。商人贵卖,国家跟着贵卖,物价上涨了不能使之下降。
最近流传的《管仲陷阱——解读中国专制主义历史的钥匙》一文便据此断定:这一思想被历代专制君主奉为统治民众的金科玉律,成为实施中国特色的人身控制的黄金法则。将权贵资本和巨商富贾这个民众当中的极小部分人概念偷换成人数众广的民这个概念,将国家置于与民众对立的关系上,蛊惑民众对抗国家。
《管子•国蓄》 [6]丁氏之家粟可食三军之师行五月。管仲曰:畜积有腐弃之财,则人饥饿。
正如上文所引,国家首先实施了散开囤积,调剂余缺,分散商人们兼并的财利,调节人民的用费的宏观调控政策,制止了大资本操控市场,掠夺民众。民轻而君轻,轻而不能重。物适贱,则半力而无予,民事不偿其本。这难道是由于东西本来太少,生产和贮存不够所造成的么?这是因为人民错过了生产财物的时机,(导致生产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商品价格就大幅波动起来。
于是国家官吏将不会尽力,军队战士就不会誓死保家卫国了: 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然者何也?国多失利,则臣不尽其忠,士不尽其死矣。广大穷人什么都缺,需求很大但无钱消费。
若人君不能及时调控治理,富商就纵横于市场,利用人民的困难牟取百倍暴利。管仲在向齐桓公讲授用宝物抵押给大资本家筹措军费的时候,说仅仅富户丁家所藏的粮食就足够三军吃五个月 [6]。
同时,建立其全民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详见《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第二篇第十章)。进入专题: 管仲 利出一孔 。
短缺危机时市场没有足够的粮食物资供给,价格暴涨,一些穷人被饿死,道有饿民。延伸阅读:《中国从来就不是专制政体国家》 2018-3-16 [1]岁适美,则市粜无予,而狗彘食人食。民人所食,人有若干步亩之数矣,计本量委则足矣。管仲利出一孔则是标本兼治的好思想好理论。
[15]《管子·国蓄》 [16] 《论语·宪问》 [17]《论语·雍也》 [18]《管子·禁藏》 [19] 《管子·明法解》 [20] [美] 威尔·杜兰著,幼狮文化公司译:《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8年第481页。[8] 二、利出一孔:消除贫困,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好思想 正是在如此大历史背景下,为了公平正义,消除极端的贫富悬殊,兑现他提出的以人为本[9],废私立公[10],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11],实现贫富差距有合理限度,全民共同富裕的道政社会主义(参见拙作《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自序),所以管仲提出了利出一孔的财政思想。
[14] 因此,为了国家生存,在富民的同时,必须强国强军。如鸟之覆卵,无形无声,而唯见其成。
但是由于夺取了权贵资本家和民间大商人们的重大利益,所以他们中许多人恨之入骨。周公所作《周礼》的重要内容就是限制消费。